阿魯篩分斗知識
萬物皆由土生,農業生產既是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成為土壤污染的較大受害者。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土壤污染現狀突出,污染的種類多、分布廣。
“這些天的訂單超過前兩年的總和!”對于從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多年的安徽志陽農業公司總經理呂治春來說,“土十條”頒布帶來的效應可謂是立竿見影。而在新增的各類訂單中,不少污染源是農業投入品和養殖排放物。
萬物土中生。農業生產既是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成為土壤污染的較大受害者。調查顯示,耕地土壤污染的種類多、分布廣,在不同地區差異較大。在西北干旱地區,由于大量使用農膜,白色污染問題突出。在中、東部,化肥、農藥面源污染的問題相對突出。在南方,由于畜禽養殖規模化水平比較高,畜禽污染問題較為突出。
農業投入品之困
化肥、農藥、農膜是種植業的三大投入品。據了解,由于種地比較效益低,農民既缺乏能力也不愿在養地方面加大投入,而為追求產量,多數農戶存在過量使用、盲目使用農業投入品的情況。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土壤肥料專家徐明崗說,我國化肥年使用量達到5912萬噸,施肥不均衡現象突出,蔬菜、果樹等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過量施肥比較普遍,東部發達地區、長江下游地區和城市郊區施肥量偏高。同時,雖然我國有機肥資源豐富,總養分約7000多萬噸,但實際利用率不足40%。
“農藥的主要問題是用量偏大、利用率偏低。近年來,我國農藥使用量穩定在31萬噸(有效成分),利用率僅為35%。這主要是因為低毒生物農藥殺蟲效果不佳,加上農民生產習慣等因素,使得低毒生物農藥推廣難。”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何才文說。
我國化肥、農藥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但其利用率比世界發達國家低15%至20%。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化肥、農藥使用量偏高、利用率偏低,必然造成部分化肥、農藥通過農田地表徑流和滲漏,污染土壤環境,造成耕地板結、土壤酸化、農殘富集。針對此,農業部已啟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到2020年,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率達到30%,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今年夏收時節,山東德州加大綠色防控力度,推廣了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發展一批裝備精良、反應快速的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組織。同時,逐步擴大低毒低殘留農藥補貼項目實施范圍,加速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應用,逐步淘汰用量大、防效差的老舊農藥。
“這些天的訂單超過前兩年的總和!”對于從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多年的安徽志陽農業公司總經理呂治春來說,“土十條”頒布帶來的效應可謂是立竿見影。而在新增的各類訂單中,不少污染源是農業投入品和養殖排放物。
萬物土中生。農業生產既是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成為土壤污染的較大受害者。調查顯示,耕地土壤污染的種類多、分布廣,在不同地區差異較大。在西北干旱地區,由于大量使用農膜,白色污染問題突出。在中、東部,化肥、農藥面源污染的問題相對突出。在南方,由于畜禽養殖規模化水平比較高,畜禽污染問題較為突出。
農業投入品之困
化肥、農藥、農膜是種植業的三大投入品。據了解,由于種地比較效益低,農民既缺乏能力也不愿在養地方面加大投入,而為追求產量,多數農戶存在過量使用、盲目使用農業投入品的情況。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土壤肥料專家徐明崗說,我國化肥年使用量達到5912萬噸,施肥不均衡現象突出,蔬菜、果樹等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過量施肥比較普遍,東部發達地區、長江下游地區和城市郊區施肥量偏高。同時,雖然我國有機肥資源豐富,總養分約7000多萬噸,但實際利用率不足40%。
“農藥的主要問題是用量偏大、利用率偏低。近年來,我國農藥使用量穩定在31萬噸(有效成分),利用率僅為35%。這主要是因為低毒生物農藥殺蟲效果不佳,加上農民生產習慣等因素,使得低毒生物農藥推廣難。”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何才文說。
我國化肥、農藥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但其利用率比世界發達國家低15%至20%。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化肥、農藥使用量偏高、利用率偏低,必然造成部分化肥、農藥通過農田地表徑流和滲漏,污染土壤環境,造成耕地板結、土壤酸化、農殘富集。針對此,農業部已啟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到2020年,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率達到30%,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今年夏收時節,山東德州加大綠色防控力度,推廣了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發展一批裝備精良、反應快速的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組織。同時,逐步擴大低毒低殘留農藥補貼項目實施范圍,加速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應用,逐步淘汰用量大、防效差的老舊農藥。
養殖污染物之憂
養殖污染是農業面源污染的較大來源。據統計,全國有24個省份的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專業戶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占到本地農業面源排放總量的90%以上。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王衍亮說,隨著養殖業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較低的短板日益突出,污染排放呈上升趨勢。隨著畜禽養殖總量不斷上升,全國每年產生38億噸畜禽糞便,有效處理率不到50%。
畜禽養殖污染造成土壤環境質量下降。部分地區畜禽養殖量無序增加,廢棄物排放量嚴重超過水體消納能力。此外,畜禽飼料添加劑中的抗生素、激素、銅、鐵等物質,隨著糞肥還田,導致土壤和地下水環境污染、有害物質增加,間接造成農產品質量下降,損害人體健康。有關研究表明,年出欄量10萬頭的養豬場,較大污染半徑可達5公里。
解決的辦法是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實行種植、養殖結合,對病死畜禽和糞污進行無害化處理。在種養密度較高的地區和新農村集中區因地制宜建設集中處理中心,探索規模養殖糞污的第三方治理與綜合利用機制。農業部提出,力爭到2020年,75%以上的規模畜禽養殖場(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貯存處理利用設施。
綠色生態農業之解
我國人多地少,耕地土壤高強度生產的同時缺乏養護,導致土壤污染加劇、耕地質量退化。盡管對具體的污染源已有一些針對性的治理措施,但耕地土壤污染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形成的,加之工礦業和城鄉生活污染向農業轉移壓力凸顯。不同于大氣和水污染,土壤污染隱蔽性強、稀釋能力弱。因此,要解決也并非一日之功。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說,目前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面臨的難點很多,有些是技術經濟成本高,如用客土法等;有的時間長,如超積累植物吸收重金屬方法需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時間。而且,我國的農田土壤污染治理絕大多數是在不中斷農業生產的條件下進行,這進一步加大了修復治理的難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認為,當務之急首先是做到不欠新賬,逐步使透支的農業資源、環境得到休養生息。要把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產退出來,把地力下降的土壤改良好,把受損的土壤環境逐步修復治理好,才能保護好農業發展的根基和命脈。
“國家已啟動耕地休耕輪作試點,部分污染土地可能需要暫時休耕修復。長遠看,這些限制性措施有利于農業持續發展和提高耕地質量。”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說,這也對農民生產行為提出了更高要求。把各類農業補貼和化肥、農膜的規范使用掛鉤,引導農民減少農業生產中的土地污染。
養殖污染是農業面源污染的較大來源。據統計,全國有24個省份的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專業戶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占到本地農業面源排放總量的90%以上。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王衍亮說,隨著養殖業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較低的短板日益突出,污染排放呈上升趨勢。隨著畜禽養殖總量不斷上升,全國每年產生38億噸畜禽糞便,有效處理率不到50%。
畜禽養殖污染造成土壤環境質量下降。部分地區畜禽養殖量無序增加,廢棄物排放量嚴重超過水體消納能力。此外,畜禽飼料添加劑中的抗生素、激素、銅、鐵等物質,隨著糞肥還田,導致土壤和地下水環境污染、有害物質增加,間接造成農產品質量下降,損害人體健康。有關研究表明,年出欄量10萬頭的養豬場,較大污染半徑可達5公里。
解決的辦法是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實行種植、養殖結合,對病死畜禽和糞污進行無害化處理。在種養密度較高的地區和新農村集中區因地制宜建設集中處理中心,探索規模養殖糞污的第三方治理與綜合利用機制。農業部提出,力爭到2020年,75%以上的規模畜禽養殖場(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貯存處理利用設施。
綠色生態農業之解
我國人多地少,耕地土壤高強度生產的同時缺乏養護,導致土壤污染加劇、耕地質量退化。盡管對具體的污染源已有一些針對性的治理措施,但耕地土壤污染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形成的,加之工礦業和城鄉生活污染向農業轉移壓力凸顯。不同于大氣和水污染,土壤污染隱蔽性強、稀釋能力弱。因此,要解決也并非一日之功。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說,目前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面臨的難點很多,有些是技術經濟成本高,如用客土法等;有的時間長,如超積累植物吸收重金屬方法需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時間。而且,我國的農田土壤污染治理絕大多數是在不中斷農業生產的條件下進行,這進一步加大了修復治理的難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認為,當務之急首先是做到不欠新賬,逐步使透支的農業資源、環境得到休養生息。要把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產退出來,把地力下降的土壤改良好,把受損的土壤環境逐步修復治理好,才能保護好農業發展的根基和命脈。
“國家已啟動耕地休耕輪作試點,部分污染土地可能需要暫時休耕修復。長遠看,這些限制性措施有利于農業持續發展和提高耕地質量。”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說,這也對農民生產行為提出了更高要求。把各類農業補貼和化肥、農膜的規范使用掛鉤,引導農民減少農業生產中的土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