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固化攪拌頭知識
土壤是難以再生的戰略資源,時間是土壤形成的一個因素。地球上平均成土速度是1厘米每178年,也就是一寸(3.33厘米)土壤的形成需要593年的時間。心土因為缺乏有機質而肥力低下,表土與人類的繁衍生息、文明發展的關系較為密切。
人類從狩獵到定居,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農業文明也從較初的刀耕火種,之后的糞肥回田進入現在的以化肥、農藥為主要投入品的石油農業時代,而步入工業文明至今的兩百多年來,人類做到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球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土壤作為地球的皮膚,堪稱糧食與能源的生產車間、水體的凈化器、廢棄物的中轉站、微生物的家園,卻因為農業投入品和工業污染物的大量侵入而遭受了嚴重的結構和功能上的破壞。
土壤問題已經影響到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污染物質在一些地域高度累積而成為了“化學定時炸彈”,較經典的例子莫過于發生在日本神通川流域的“痛痛病”事件,以及1975年美國的拉夫運河毒地事件。
在中國,情況也不容樂觀,2013年的鎘大米新聞以及不久前的常州外國語學?!岸镜亍笔录O大程度地繃緊了公眾的神經。
有人開始擔心自己住著毒房子吃著鎘大米,“站著是個鋼鐵俠,躺著是張周期表”,雖然憂心過度,但也反映出公眾對土壤污染問題的關心。
土壤污染,催生土壤標準從無到有的質變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土壤遭到污染。為了保護自身健康,人類又不得不對土壤中這些有毒物質制訂龐大的環境質量標準體系。
在學術界,土壤污染的定義仍未能統一。有學者認為,土壤中某種物質的濃度超過其背景值,并有明確的人為污染源,便構成了土壤污染;也有觀點認為,效應關系,即濃度與其對生態和環境的明顯影響,也應考慮在內。
由于土壤污染的判斷涉及土壤管理和土壤修復等多個方面,因此,我國著名的環境土壤學家陳懷滿教授呼吁,必須將土壤沾污與土壤污染嚴格區分開來。
土壤沾污是指由于人類活動而向土壤引入外源物質或制劑的現象;而土壤污染則是指人為地將有害物質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組分或使某種成分的含量明顯增高,引起土壤環境質量惡化并造成危害的現象。土壤沾污是普遍存在的,是外源物質侵襲和累積的結果,而污染是沾污的極端情況與發展的后果。
土壤污染物眾多,包括有機毒物、重金屬、放射性物質和各類病原體。具體細分,有農藥、酚、氰化物、多環芳烴、多氯聯苯、石油等有有機污染物,鎘、鉛、鉻、砷、汞等重金屬污染物,137Cs、90Sr等放射性污染物和鹽、堿、酸等其他污染物,糞便、醫院廢棄物投入到土壤中時也會產生大腸桿菌、人體致病菌等土壤污染物。在臺灣,熱也是一種土壤污染源。
土壤污染的判斷需要參照土壤污染指標值。較早制定土壤污染指標值的是前蘇聯。前蘇聯在1971年第一次全蘇土壤衛生防務會議和1972年第16屆全蘇衛生學家代表大會之后,就制定了20多種化學物質的土壤衛生標準。
隨后是日本。繼官方在1968年認定“痛痛病”的主要病因為鎘污染之后,日本的土壤治理標準也在1979年開始設立,設定了砷、銅和鎘作為農地土壤中的標準。
前兩者的濃度太高將影響作物生長,而后者被納入標準是出于保障人體健康的目的。由于在田間尺度上土壤鎘濃度與作物(特別是水稻)生長的相關性極差,鎘的土壤污染指標是以大米中鎘濃度高于1毫克/千克為標準的。
我國在土壤背景值調查和土壤環境容量評估的基礎上,于1995年設定了8個重金屬和2個有機污染物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如今,國際上已經建立了一整套嚴密的土壤標準體系。至2013年,至少有72個聯合國成員國對土壤中57個元素頒布了多達5 949個規制標準。以農藥為例,有54個成員國頒布了總計19 400個農藥指導值,其中滴滴涕的指導值超過300個。
- 上一個:中國移動式破碎篩分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 下一個:常見的土壤修復技術類型和區別